正在倒退的大连楼市

我记着好多房企的slogan:

让建筑赞美生命...善待你一生...品质给城市更多改变...

团队的伙伴们也写过很多关于大连房产现状的文章,如《品牌房企的房子还值得买吗》、《门口的野蛮人》等。后台很多留言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建筑的本身应该是什么?

(沈阳中海、美的、华润、汇置。实景拍摄)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做过对比,大连与曾经同一赛道的城市之间差距,比如省会沈阳。无论是城市更新速度、还是基建配套的落成时效,亦或是房地产建筑形态的迭代和品质的提升,它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追赶乃至超越大连。

(实景示范区拍摄)

曾几何时,星海湾壹号、一方国际、万达公馆等豪宅多到让我们自豪。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房价和那些有着豪宅消费能力的人群;我们已经好多年没再看见过新的豪宅产品了...

曾经跟同事们开玩笑,大连百姓的居住幸福指数是低的。随便找到一个新楼盘,它的户型一般都是7、80㎡左右~㎡左右,呈现出的户型结构多为小两室、小三室,连双卫生间都成了奢侈。

(沈阳产品:大开间、附加面积)

反观沈阳,绝大多数都是90㎡起步,上限㎡。从算数角度来看,幸福感就差距了20%。

今天跟一个沈阳好友闲聊,我说:你能不能就简短的几句话评价大连和沈阳在产品力上的差距呢?她告诉我:

户型方面:追求功能性的基础上,保留舒适度,宽厅产品已经成为常态;

展示方面:售楼处都大气开阔,示范区均实景打造,所见即所得,每个项目都很重视展示;

精装配置:标准高,细节化,风格及色彩时尚,迭代很快;

气场方面:满足北方人的面子需求,在归家大堂方面做足文章,重门面。

所以,大连真的没有好房子了。

01

我印象中的大连:

毕业来到大连,我租过元/月的学生宿舍,爬过马兰北街的大山,也曾幻想过住在奥林匹克。

因为当时见到过亿达第一郡的楼体广告,傻傻的以为,奥林匹克广场附近的那栋大楼就是第一郡。

那是整个大连地产走过的发展印记,大连也慢慢经历了好多时代。

1.0时代:

记忆中的大连地产时代,是从年后开始。

那时候以本土房企为主,新星、新型、万达、鹏生等等。

开发了好多诸如:泉水居住区、绿波居住区、炮崖居住区。虽然今天看来,他们的居住环境差了好多,但这里面藏着我们最怀念的邻里情谊。

(新型企业:泉水龙畔金泉)

那时候的学区很少有人提及,居住的舒适度也很容易量化;比如,社区概念逐渐形成,以大社区、高绿化覆盖率的园林为特色卖点,10分钟内有生活配套,就够了。

因为那个时候资本离我们很远,幸福感来源于居住本身。

2.0时代:

个人认为,这个时代是最接近我理想中的地产格局。

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伴随着诸如万科、中海、保利、龙湖等一线房企涌入。

那时还有浪漫的广告语,有先生的湖,有太太的洋房。媒体一出街,就能成为焦点的爆款产品;本地房企的产品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新晋角色,且品牌影响力度空前。

(亿达春田出街广告)

那时候的产品形态也愈发多样性。

如果你喜欢低密,你可以选择西班牙、地中海风格的洋房。如果你追求登高望远,那么有线条笔直的Art-Deco大高层;还有近郊经济型的度假类别墅。

开发商自掏腰包落成商业,大规模的引入产业、学区,升级小区配套。百万方的超级社区屡见不鲜,兑现也从未食言。

3.0时代:

这一周期资本迅速注入,市场占有率迅速被几大龙头房企控制,全国的TOP10房企占据着60+%的市场份额。

本土房企安逸的发展模式被迫暂停,收并购开始活跃,野蛮人也相继入场。

大家的初衷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资金的效率,如何实现快速周转,现金流为王是第一要素。

在建筑形态上表现为:标准化的模板产品,速战速决的营销方式。

|#标准化|

(标准化产品)

这里并不是指责这一个时代的野蛮,就像互联网电商时代革了传统零售模式的命一样。它是地产越来越正规化的赛制要求,土地零和博弈和资本介入的产物。

只是产品形态上缺少的想象力,比如中式风格的小区中,都蹲着两只表情一致的铜狮子。

4.0时代:

我见过一些的房企的产品户型库,它们更多的是南方城市居住需求,然后复制兼容到全国范围。导致的结果便是:硬生生的砍去阳台,产品的外观比例不协调。最终需求不对位,产品不畅销。

这个时代可能是我臆想出来的,或者是其他新一线城市正在努力向它接近的时代。

因为产品必将回归居住本身,产品的迭代已经从粗犷的野蛮升级向精细化升级转型。设计师有更多的耐心去打磨产品,去结合周边土地的形态、百姓的需求痛点、融合进未来的生活场景之中。

(产品回归居住本身)

户型由单纯的面积增加,向功能性和宜居性过渡。更多的调研老业主、做问卷访谈、匹配一线客户的需求。

包括更适合北方使用的“旱水系”,更具冲击感的入户大堂等,更好的学区加持。

02

大连真的没有好房子吗?

其实,也未必。

产品力的缺失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土地价与售价的空间被压缩,导致利润与成本的直接矛盾。所以,往往刚需类的楼盘不太会有惊艳的产品。

我很期待年的大连楼市,因为当年那些引人注目的主城区高价地陆续推向市场后,主城区新房基本都达到3W+的均价,价值体系全面巩固。什么样的用产品才能支撑房价?

比如:华润三发电、龙湖海口路、中海川甸街等等。

(龙湖海口路项目-尘林间)

近些年,主城区的产品也愈发多样性。比如集中在体育新城的大高层,集中在钻石湾的小高层,集中在北九里的洋房。

离主城区越近,容积率越高,彷佛主城区跟低密度就是一个伪命题。

那么,主城区!低密度!高品质!这样的好房子有没有?

我推荐,“龙湖-尘林间”

03

为什么值得买

龙湖的口碑无需赘述了,这么多年经营下来的楼盘无论从二手市场的流通率及价格升值方面来看,已经累计下了硬实力。

聊聊产品本身:

我见过的叠拼,最无法忍受的两个缺点是:

1、阴冷潮湿,采光差,感觉住在里面不踏实、不温暖。

2、长进深,尺度反人类,感觉像是买了两层90年代的老房子,毫无生活舒适度。改善的价格,刚需的享受。

(迭代前的产品)

以上户型,典型的问题就是进深过长,舒适度上大打折扣。唯一优势就只剩下那一点点挑空的附加面积,这个优势,LOFT就可以做到。

下叠产品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anshizx.com/dljt/122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