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枣饽饽的枣眼数量有差异莱阳五个,福

马上就要过年了,相信胶东地区很多家庭都已经准备好了大枣饽饽。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胶东地区虽然普遍都有蒸大枣饽饽的习俗,但不同县市之间的做法也有差异。此前在介绍胶东大枣饽饽时,笔者配的图片以福山民间的做法居多,海阳、莱阳以及其他县市区的有些朋友就留言说:“他们那里的枣饽饽不是这么做的。”(福山做法)这个问题笔者之前虽然也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专门比较。听了这些朋友的建议之后,这段时间才专门拍了几张莱阳枣饽饽的图片,发现的确有明显的不同。它们的不同,在“枣眼的数量”上表现得最为直观。(插枣的环节)所谓“枣眼”,就是大饽饽上插枣的数量。蒸大枣饽饽的步骤当中,有一项是“挑枣眼”。这道工序通常是由妇女们用两个小拇指对称完成的,是一个很体现手巧的环节。挑好枣眼之后,把切好的枣片插上去,大枣饽饽就差不多成形了。以往发过的福山做法,大饽饽上总共留十三个枣眼。具体来说,分为两条线,四个边,每条线数着都有七个枣眼(中心一个交汇处),四个边上则各有三个枣眼。而从这次拍的莱阳做法来看,大饽饽上总共有五个枣眼,每条线数着都是三个,而四个边上各有一个。(莱阳做法)相对来看,福山做法看着比较密一些,色彩也更为鲜艳;而莱阳做法看着更简洁,单个枣眼也更大一些。两者各有所长。为何两地之间的做法会有如此不同?这一点暂时没有看到权威的记载,从两地老人那里也没有打听到详细的答案。大多数人只是说:“从老辈传下来的做法就是这样。”福山作为海派鲁菜的发源地,面食的讲究也比较细,这或许是一方面原因吧。烟台市区受福山饮食文化影响,也是以十三个枣眼的饽饽较常见。不过,福山做法和莱阳做法虽然有差异,但整体流程相差并不大,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实,即便枣眼的数量不同,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单数”。枣眼之所以都是单数,除了工艺选择之外,其背后的祭祀意义应该是一个原因。在胶东民间,大枣饽饽不仅是正月里的特色主食,更是过年祭祖的重要物品。在挂谱前敬香时,先要把大枣饽饽以及其他供奉的物品摆放好。而按照古代礼制,祭祀以单数为常。《礼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所谓“天子七庙”,就是“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而帝王在祭祀时使用的“太牢”,也是由牛、羊、猪三牲(单数)组成。因此,虽然现在的人们说不上来大枣饽饽枣眼数量的由来和寓意,但至少在“单数”这一方面,能看出古代礼制的影响因素(这里面的道理比较深奥,古代很多大儒专门研究礼制)。春节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还是相当深的。关于大枣饽饽的文化内涵,在这里也请朋友们各抒己见,谈谈各自家乡的习俗和讲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anshizx.com/dlxw/12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