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特殊保障以生命的名义
9月4日
医院过渡病房收治一位64岁肿瘤晚期的孤寡老人朱先生。带着尿管,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完全不能自理,也没人陪护。
大家正想把他抬到病床上时,发现轮椅下面开始滴东西,护士陈艺文仔细查看,发现老人已经失禁,大便把轮椅、裤子、地面滴得到处都是。
护士们见状没有丝毫犹豫,擦拭地面、擦轮椅、搬病人,最后又一起把老人身体擦得干干净净。
9月6日,度过危险期的朱先生竖起大拇指,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感谢。
“
你们医务人员对我太好了,拿我当亲人一样对待,这几天医生护士围着我转,不仅给我治病,还给我喂饭、擦身、换尿垫,我太感谢了!
”
疫情无情人有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
像朱先生这样的特殊群体
牵动着人们的心
如何保障好孕产妇,需要化疗、血透等特殊患者合理需求和权益成为了疫情之下的必答题。
本次疫情发生后,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在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措施,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做好孕产妇、血透、放化疗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满足群众基本就医需求。
疫情不停“析”
守护特殊患者“肾”命线
8月31日上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肾科血液净化中心接到患者家属的求助电话。
“
赵护士长,我们小区被管控了,我爸的透析怎么办?
”
护士长赵春慧安抚家属说:
“
不用担心,您父亲仍然可以进行正常治疗。
”
赵春慧表示
医院已有相关应急制度和流程,可为患者签发透析证明和病情介绍单,只要向居住地居委会报备,就可以“点对点”来医院进行治疗。
据了解,大医一院肾科血液净化中心有余名透析患者,需要每周透析3-4次。
疫情发生后,为确保特殊时期血液透析患者能得到安全的治疗,血净中心在预检分诊和病毒检测等关键环节都进行了强化升级。
中心主任林洪丽说:
“
我们中心会提前2个小时对即将来院的透析患者进行线上风险排查,医院和透析治疗室前,进行两次预检分诊。同时,患者入院后先进行快速抗原检测,在透析治疗结束后进行单管核酸检测。
”
林洪丽介绍
中心对血透患者进行了分类,对于中高风险地区、密接与次密接的患者,安排不同级别防控及隔离措施。
林洪丽说:
“
尽管工作量加大,但大家坚持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位患者的透析,我们都责任到人,确保患者安全治疗。
”
线上线下合力
通畅肿瘤患者就医渠道
手术、放疗、化疗及其疗效监测、不良反应评估及积极处理,这些是肿瘤患者治疗时期都需经历的流程。疫情期间,针对肿瘤患者化疗需求大、急危重症患者多,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内分泌治疗不能间断等特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内科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采取一系列办法方便患者就医:
制订相关治疗应急预案,简化门诊及住院诊疗流程,开设急危重症患者住院办理窗口,保证门诊出诊医生数量,持续开放日间化疗病房,隔床收治日间化疗及住院患者,12小时不间断日间服务,医院24小时无休出诊。
该院肿瘤学科主任李曼介绍
部分肿瘤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所以定期监测治疗很重要。
很多患者体质偏弱、免疫低下合并较多基础疾病,为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诊疗需求,医院奔波,医院通过线上“医院健康教育平台”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开药流程、药物不良反应、疫情防护、癌痛治疗以及心理护理提供专业的讲解及指导。
对处于封控区和管控区不便来院的患者,也鼓励患者尽量选择“云”就诊,并安排稳妥的物流进行抗癌药物配送到户,“对于急危重症肿瘤患者,第一时间启动‘绿色通道’,快速核酸检测,开放急诊通道,无缝衔接急诊与住院流程,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救治。”
摸清孕产妇底数
跟踪做好随访提醒
9月2日上午,来自中山区管控小区的高龄二胎妈妈王女士被紧急送到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遵循“边救治、边排查”的原则,王女士被送入留观室——这是对无核酸报告、需紧急手术的妇科病人及紧急临产孕妇开辟的相对独立空间。
2小时后核酸报告显示为阴性,王女士被转入过渡病房,医护人员全程规范防护,在负压分娩室为王女士接产。
经过几个小时的共同努力,当晚21时43分,一名男婴降生,母子平安。
没有核酸报告、来自中高风险区、密接患者……面对一例又一例的“特殊情况”,医务人员们没有丝毫退缩,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救治工作。
精准掌握全市高中风险区、集中隔离、居家隔离人员中孕产妇信息,同时对这些孕产妇逐一进行电话追访,指导隔离期间产检及分娩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有多名新生儿在妇儿中心诞生,其中不少是来自中高风险区、隔离酒店、居家隔离的孕产妇。
本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anshizx.com/dlls/1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