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研究成果,登上我国影响因子最
近日,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团队刘晓旭教授在SpringerNature旗下的国产顶级期刊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影响因子28.9,该期刊为目前国内影响因子最高期刊)发表题为“结晶与缺陷对层状纯碳材料储钾的影响(EffectsofCrystallinityandDefectsofLayeredCarbonMaterialsonPotassiumStorage:AReviewandPrediction)”的综述论文,陕西科技大学刘晓旭教授、大连民族大学郭海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申泽骧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
刘晓旭,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入选哈尔滨市青年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年入选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年获得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择优资助(特别资助),年经公开答辩,主持的青年基金被国家自然基金委工材五处授予优秀结题项目,年入选陕西省“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
近几年来,刘晓旭教授承担与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企业转化4项,研究成果获得黑龙江自然科学二等奖与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目前,担任Nanoenergy、ACSnano、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等多种国际期刊审稿人。期刊FrontiersinMaterials的客座编辑,中国电工学会青工委委员、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委员会委员。
本篇论文以碳层的结晶与缺陷为明线,以储钾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为暗线;整理了现有文献中的微结构和储钾性能的系统数据,建立了储钾构效关系数据库;以碳层的结晶与缺陷去打通石墨、硬碳、软碳、可膨胀石墨、石墨烯、RGO的材料界限,获得相对普适的储钾机制与构效关系认知;最后利用现有文献中的储钾构效关系数据库,计算机机器学习,预测了实验中没有被制备的合理微结构的纯碳材料的储钾性能。
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碳基能源材料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代表着学校的国际合作取得了新进展。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项,省部级以上奖励项,出版著作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篇,EI收录期刊论文篇,共获授权专利项。
延伸阅读:
纳米材料与技术团队
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纳米催化与能源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绿色功能陶瓷及装饰材料制备与应用,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可控制备、表面修饰及其光驱动抗菌性能研究、金属有机骨架传感器的定向设计与应用、有机质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室有教授3名,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研究室理念先进,科研设施齐全,在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应用方面成果显著。团队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等科研奖励7项,在Advancedmaterials、Nanoenergy、ACSNano、Sma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anshizx.com/dlls/1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