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大连理工团队刷新一项赛事纪录,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3.html

近日,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大连)举行颁奖典礼。本次线下赛共有来自各大高校的20支队伍“同海竞技”,通过人机协同抓取组和自主抓取组的比赛一决高下。经过3天激烈比拼,大连理工大学OurEDA二队荣获一等奖和3万元奖金,刷新了大赛纪录。10月30日,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直播间》节目对大赛进行了报道。

截图源于央视网

本届大赛以在真实近海环境下抓取鲜活海产品(扇贝、海胆、海参)作为主要考量指标,大连理工大学参赛队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抓取了69个海产品,刷新了大赛纪录。

经过前五届大赛的迭代升级,本次大赛赛事评测指标更加完善,比赛难度再度提升,更注重考量水下机器人高效作业和智能化水平。大赛的科技热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国际线上赛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支队伍参与,较年参赛数量翻了一倍。多家主流媒体对大赛进行直播,仅央视频就有50.2万人次观看了大赛盛况。

各参赛队普遍在目标自主识别、机器人运动控制和高效智能作业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国内水下机器人最新研发成果集中亮相试水,未来他们将在海洋牧场、海底管道检测、海底特种作业以及国防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获得本次大赛人机协同抓取组一等奖的OurEDA二队领队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朱明老师,朱明老师已经连续六年带队参加比赛,见证了大赛的成长进步。他表示:“前两届比赛,有的机器人进入大海会出现失能,根本搜寻不到目标,到后来能抓到几个海产品,再到今年能抓到69个,这确实是巨大的进步。这种潜水机器人适合替代人力采捕海参、扇贝和海胆,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准备在今年冬天带机器人赴獐子岛参与海参采捕,测试其在低温复杂环境下的运行状态。”

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自年举办至今已经第六届,作为大赛承办方,大连理工大学持续推动着赛事高端性、技术创新性和学术引领性,六载迭代历练,大赛已成长为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化高端赛事。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赛事组委会指导专家组副组长罗钟铉表示,大连理工大学将海洋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学科重点突破方向,积极融入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围绕水下机器人等海洋装备智能化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大连理工大学与鹏城实验室、大连金普新区紧密合作、共建共赢,持续深化和拓展水下机器人、水下目标检测及水下通信领域的创新研究,共建水下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评测平台,推进技术向产业应用赋能,逐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承担起国家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海洋强国”的重任。

大连理工大学水下机器人研究开始于年,主要在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年,辽宁省发改委发布《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辽宁省骨科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的批复》,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海洋智能系统与高端芯片工程研究中心暨大连市智能水下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

辽宁省海洋智能系统与高端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由大工软件学院牵头组建,以软件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是软件学院获批的首个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以海洋智能系统与高端芯片为主要研究方向,覆盖无人海洋智能感知与作业系统、高动态范围高清视觉传感芯片与智能处理芯片、面向边缘计算的低功耗人工智能芯片、水面-水下多维立体智能探测、云边融合海洋集群网络五方面。

水下机器人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学科实力强劲,是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院软件工程为“双一流”建设支持学科,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B+,软科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位列第4。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优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近百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助力强国,是每一位科创事业开拓者的社会使命。面向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将继续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助力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

注:大连理工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anshizx.com/dljt/14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